第二期「今天不读书」来了(上期回顾:恋爱,等待一场现代性地震)。本期主题是摇摆夏日,我们请理想国编辑部的同事们即兴发挥,聊了聊自己喜欢的乐队。
1.
二战后的杰出音乐和音乐人浩如烟海,仅仅局限在类目是rock(不是狭义rock&roll)、形制是乐队而非单人或歌组这样的范畴,那么仅仅是英国一国,也为世界音乐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做出了不得了的贡献,还往往是风格开创、转折式的贡献——当然这方面英国也确实是个卓尔不群的国家。这个意义上,选哪个乐队来格外赞扬,可能都有点引战效果(你为什么只夸张艺兴不赞蔡徐坤?!……)。聊备一说吧。
LedZeppelin。先行定位:硬摇滚/金属界的Miles Davis、贝多芬、莫奈、康德……(Beatles也许是摇滚界笛卡尔……)。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全都是艺业精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向丰富……
乐队全名应翻译为“铅制齐柏林式飞艇”(以下简称齐柏林),灵感来自The Who鼓手Keith Moon。齐柏林初创时邀请他做鼓手,他则看衰齐柏林的前途,说会“坠落如铅气球”,这句英国谚语足可顾名思义。后来乐队索性承认自己是铅气球,而且还是德式空中战斗飞艇。写作Led是避免Lead的多音。名起敌手,也是历史上并不少见的事了。
齐柏林飞艇
下面我们就分3方面来看,为什么用那四个cliché成语,过程中再举相关曲目,希望你喜欢。
1. 艺业精湛
齐柏林是全面素质很高的乐队。鼓手John Bonham,贝斯/键盘John Paul Jones,吉他Jimmy Page,主唱Robert Plant,在各自领域里几十年来各种排名中位次都非常靠前(虽说大众&专业乐迷其实也是浮云吧……我们后面拿事实说话),各自的音乐理解力也明显well trained(只举一例,他们都能驾驭超出流行舞曲的复杂节奏)。
Page据说被誉为“玩电吉他的海菲兹”——从black mountain side这首曲子的原声吉他华彩里也确实能感受到一番古典弹法。
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弹奏双颈吉他Gibson EDS-1275的Page(齐柏林飞艇吉他手)
moby dick的大段纯打击乐,手鼓+组鼓,表明虽然不是Moon,Bonham也不是吃素的(甚至更好)。
1973年在美国表演的Bonham(齐柏林飞艇鼓手),他侵略性的击鼓风格对乐队的硬摇滚风格至关重要
主唱和bass后面再提。
音乐之外,他们的专辑起名学也很发达:Led Zeppelin I,II,III,第四张更是名字都冇(IV是江湖俗称……哎我也希望自己编室的出品可以叫《理想国知新馆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可惜这自信又优秀的传统没有保持到V。
2. 承前启后:这是指对blues的继承和对金属的奠定。
2.1承继blues
典型的乐队这种东西,1960s才全面绽放,而那时节无论英美,乐队都还有明显的blues底色(当然也有民谣)——毕竟blues的旋律型和指法是摇滚吉他技术的主要源泉。
I专里的I Can’t Quit You Babe(1968)是非常典型的和B.B.King式(你不会以为奇葩说吧……)Blues。Bring It On Home则是The Rolling Stone ‘the spider and the fly’那种风格,接近boogie woogie。
2.2 开创金属
说到第一只金属乐队,似乎有两派意见:齐柏林,Black Sabbath。确实,如果以Judas Priest或者Metallica为典型金属的话,齐柏林初听起来非常不像金属。但说齐柏林开创金属,确实有道理:
?基本确立了power chord+riff driven+主琴solo的形制,并经由Black Sabbath(及Deep Purple等)发扬光大,很多摇滚史文本都有介绍和曲目推荐。我这里想推荐communication breakdown(1968):riff,bass,power chord,主琴solo全都非常典型,时间也最早。
只是当时效果器的运用还在初级阶段,齐柏林虽然也会用效果器给主琴加迷幻音色或者哇音(类似Hendrix),但很少给二琴用后来那种典型的金属“铿铿铿”,不插电色彩还很明显——Whole Lotta Love可能算效果运用比较多的了,但还是有很实在的手鼓。加上那时混录技术也不比后世,所以齐柏林听着“不够劲儿”。但这种“不够”,或许也有助于不亲近硬摇滚/金属的听友了解这种流行音乐类型的本质。其实整个70年代的金属,今天听起来多数都旋律悠扬、唱腔自然;slayer这种暴躁感很强的thrash metal都是80年代以后的事,黑金属、新金属、各种“核”等等就更晚了。
?Plant的唱腔、唱法:高亢的真假声混合和颤音的“英式”金属腔——后来也成了金属唱法的主流。不说英国金属新浪潮(NWOBHM)时期及截至90年代的各种速度、力量、流行金属,即便是东亚的“面孔”和make-up(就是唱圣斗士星矢OP ‘pegasus fantasy’的乐队)也是这样的唱法。不知这是金属甚至流行音乐的内在本质,还是Plant确实发挥了一定影响力。反倒是slayer、mot?rhead、成熟期Metallica那种大嗓咆哮,不算多见——而Metallica早期也是“英式”唱腔。
1973年在美国纽约表演的Plant(齐柏林飞艇主唱)。他高昂炫丽的歌唱风格在摇滚音乐中有很大的影响
3. 继往开来,面向丰富:
这是说齐柏林也尝试融合发扬当时新兴的各种音乐风格,并发出了超越时代的先声。
?发扬:
60-70年代之交是迷幻和前卫摇滚兴起之时,英国迷幻如后期beatles,早期(Barrett时期)pink floyd,Page的前乐队Yardbirds(这是吉他众神的乐队——难怪只能解散)等;前卫则如king crimson, 75-79年的pink floyd等。还有Funk,(美国)James Brown也是这个时期最红,Miles Davis、Hendrix也在搞。雷鬼也开始传到英国,深受英国人民喜爱。而齐柏林在这些风格方面都有作品:
迷幻:good times bad times(1968)。
前卫:Babe I’m Gonna Leave You(1968)/No Quarter(1973)。特别是no quarter(“缴枪也杀”之义),钢琴旋律漂亮容易注意(又是优秀的Jones?),而组鼓的编排更是独具匠心,完全不是动词大慈给力气给速度那么简单的,拍子变化和镲片的使用很丰富。很代表齐柏林特色。
雷鬼:D’yer Mak’er(1973)
放克:The Crunge(1973)
第五张LP《Houses of the Holy》尤其体现融合风格,上面的1973都出自这张。
?先声:
“thrash metal”几乎是metallica领起的风潮,主要兴盛于80年代。而齐柏林的daze and confused,旋律已经很thrash,也更重型地运用bass,bass的riff driven也很明显——这首可以用来感受齐柏林bass的杰出。对,还有一首可以冲名字听一下:……也是Bass比较突出的曲子。
Living Loving Maid(1969),基本是十年后NWOBHM常用的旋律型。
还有Kashmir(1975),竟然是“工业”这种基本是90年代以后才有的曲风,而其中的“工业”感(当时只当是前卫)是(摩洛哥)管弦乐团大编制营造的。真不愧“铅制齐柏林式战斗飞艇”这个极为工业的名字——后来的工业音乐,确实常和德式、二战有各种关系。这首歌还有个特点是,曲子3拍而人声4拍……是齐柏林大展开期的代表作。
前面也说了,他们也像同时代其他乐队那样,有很多blues、blues rock和民谣类作品,齐柏林所涉风格确实是很丰富了。
I—IV,《houses of the holy》《 physical graffiti》六张,1968-1975,发表步调紧凑,从blues逐渐过渡到各种超现代形制,是齐柏林的核心作品群,不多也不少。其中III和IV作为LP可能是最为成熟典型的齐柏林了。如果Bonham不是可惜地英年早逝,也许齐柏林今天的风头会胜过Pink Floyd、Metallica也未可知——看来对乐队而言,重要性排序果然应该是主唱<吉他<贝司<鼓手吧。
但可能,齐柏林的超越时代让他们受了不必要的技术限制(效果、录音),无法充分突出他们的高雅艺术感染力,就从生理感受上不是让人很有单曲循环的渴望,更不太有特别脑虫、特别“爽”的“drop”(说来张艺兴也是缺乏记忆点,没有坤坤那种发型……),尤其难以KTV(guns n roses容易多了!)——不过康德的文本更糟糕,读着基本不愉悦,但他还是公认的顶级哲学家之一。
梁文道在《噪音·当摇滚老去》中写道:“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齐柏林飞艇( Led Zeppelin)的《天堂之梯》(Stairway to Heaven)才是终极曲目,毕竟这是摇滚乐的国歌。”虽然今天看来,也许终极曲目更可能是Metallica的The Four Horsemen(X战警·天启里有使用),但“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还是衷心认为,他们有着充分重要的地位。
《Stairway to Heaven》现场版
2.
作为工具型听众,最喜欢的乐队,标准较比简单:一是要适宜不同心理状况;二是要满足不同生理状态;三是好搜易记。
因此,最喜欢的乐队当然就是Daft Punk 了!
1. Homework
喜欢一个乐队,需要缘分。我第一次听Daft Punk,很幸运,就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Homework。那是大一临近结束的一个燥热晚上。我在学校旁边的夜市上看到一个卖打口盘的摊儿。英文不好,翻了半天也不知道该买啥。卖盘的胖叔叔看不下去了,问我,
“你找啥呀?”
“电子吧。”(其实啥是电子啊,咱那时候也不知道啊。就是在网吧总看《饕餮之夜》,只知道有个电子乐师傅Moby的音乐经常被拿来做广告主题曲而已。
胖叔就把Homework递过来,“这张吧,5块钱儿,喜欢明天再来找。”
“谁啊这是?”
“蠢朋克都不知道你听的啥玩意儿电子啊?”
完事儿给钱走人呗。
……
这张专辑里最经典的,很多人会说是“Da Funk”吧,确实很拽的。但听久了,那种牛逼感会非常的不真实,一种随时会被揍的焦虑感不时闪现。所以我更喜欢的“Teachers”,歌词也很谦虚,一个个吟唱出的前辈的名字,童言巨擘。另外,我最初听的几天,一直以为“Teachers”是这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当然,并不是了。5块钱的打口碟,伤歌是必须的了,后面一半儿听不了。
那位胖叔,后来知道人家是中学英语老师。补课赚的钱用来淘碟,也听也卖。算得上我四年精神食粮的投喂者之一。
2. Discovery
“Discovery有线探索,探索你未知的世界。”Daft Punk的第二张专辑的名字当然跟探索频道没啥关系。但这张专辑不仅适合Daft Punk入门,也是一张带你进入电子音乐世界的不二之选。后面的路,就自求多福吧,指不定能听到啥,小语种喊麦也备不住。
第一首,“One More Time”,只是一个开场,“Aerodynamic”才是正戏。这首也出现了Daft Punk最令人欲罢不能的一个特质:你以为自己把握了他们的复读机节奏,小声哼出下一个beats,而那只能显出自己的肤浅和幼稚,Daft Punk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也正是这种特质,让Daft Punk与众不同,受人膜拜。这种情感,当然可以用“Digital Love”来概括了。第三首“Digital Love”的高潮在一句句“why don’t’ u play the game”的灵魂发问后,于3分48秒时候到来,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吉他,只会让你欢喜的“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作为专辑的第四首,也是Daft Punk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奥迪的广告用了之后,甚至有些审美疲劳。第五首“Crescendools”, 也是动画《星际5555:异星梦系统秘传》中乐队的名字,这部片子,不可描述,因为如果不是Daft Punk的粉丝,不知道是否可以坚持下来。第六首“Nightvision”, Daft Punk用电子乐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不过也别高兴的太早,这首1分44秒的作品更像一个中场休息——赶紧回来。
Discovery入耳,喜欢Daft Punk,水到渠成。不喜欢?那赶紧起开吧!
3. HumanAfter All
掉粉儿预警!怎么说,我对这张专辑里每一首歌的名字都有意见。因此,我拒绝推荐。就听”Technologic”吧,倒数第二首,对着歌词听——你试着与自己和解,告诉自己还是喜欢Daft Punk的唯一方式。
4. Tron:Legacy
《创:战纪》是一张OST,电影原声。”The Son of Flynn”, 会让一个Daft Punk粉儿汗毛竖起,热泪盈眶——花钱到电影院看这片子,不就是为了音乐么!”The Game Has Changed”,燃爆了——还要啥自行车啊,骑着摩托就是蹽! “Solar Sailer”和”Tron: Legacy(End Titles)”证明了两位事实:Daft Punk 做电影音乐也是最棒的;朋不朋克不好说,赛博没跑了。
5. Random Access Memories
整张专辑透着复古的味道。“Lose Yourself to Dance” 和“Get Lucky” 当之无愧的洗脑神曲。“Give Life Back to Music” 适合任何一个“开始”,开始工作、开始放空、开始跑步……
“Touch”是Daft Punk情感最饱满的一首,完美!个人最喜欢第3首” Giorgio by Moroder”,宜在搬砖产生困惑时收听,且不要嫌曲子中的老汉絮叨,坚持到第8分钟,耳边或许会响起一句话,“大圣快快留步!”
Daft Punk!听就完了。
3.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几支乐队吧,曾经用全部的能量去听,一张唱片、一盘磁带循环上千遍,只专注在那个世界里,多么好的时光。印象最深是大学暑假迷上魔岩三杰,何勇的《钟鼓楼》,张楚的《非洲梦》,窦唯的《哦乖》,像魔咒一样,把我无聊沉闷的日子劈得要炸裂了,我立志一定要来北京看看,和好朋友每天傍晚在县城广场卖旧书,说要凑足去北京的路费。最后还是我爸带我来玩了一趟,那是07年,我们还上了天安门城楼拍了照,那时我爸还很年轻。
4.
听乐队对我来说太日常了,是我书影音中的真爱又真爱,所以突然被拉到推荐的位置上,反倒不知道要推荐哪支心头肉。最后决定略过所有国外乐队,推荐3支自己喜欢的国内band,他们每一支背后又有一个地下厂牌,如果恰好对他们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厂牌下的其他团哦。
1.snapline(粉笔线)
snapline是一支隶属于厂牌“兵马司”的三人乐队,由李青、李维斯、陈曦组成。评论者在谈论北京摇滚新千年的No beijing浪潮时,必然会提到snapline。所谓No beijing是指2005年以Carsick Cars、Snapline、后海大鲨鱼、哪吒等几支乐队为中心的独立音乐浪潮。当时有一场位于愚公移山的演出,票价30元。现在哪吒解散了,愚公移山暂时关门了,No beijign还偶尔有人提起。如果现在回头去评价当时那爆裂、散漫而又忧郁的声音,我们很难用客观的语言去表达,只能说,那代表了某种本能的震颤,不屑和自傲交织,属于真正的青年之声。
其中的snapline只出过3张全长专辑(其实应该是4张,但第2张由大名鼎鼎的Martin制作的《Future Eyes》乐队自己并不喜欢,主创还在豆瓣给这张专辑打了一星,最后他们自己把所有的歌都重新做了一遍,取名《Phenomena》。)《Phenomena》发行于2012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snapline的乐迷只有这张专辑以及2007年的《Party Is Over, Pornostar》可以听。但它们的完成度,那种浑然天成的冷峻足以支撑直到2018年他们才发行新专辑《獣化》。snapline的好在于,他们可以把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去表达,后朋克的忧郁和颓废能和最复杂最思辨的实验音乐融合在一起。李青和李维斯同时还是carsick cars的成员,另外有一个双人合成器组合,取名“苏维埃波普”。
他们背后的厂牌兵马司(Maybe Mars)成立于2007年,今天依然在不断挖掘新鲜的声音,最近的一张唱片是属于runrunrun乐队的《HOON》。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有趣的地下乐队签约在兵马司旗下,如果要书写当代中国的音乐版图,它会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标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听听旗下乐队的合集《兵马司五周年——青年中国之声》,它会带你认识很多重要的乐队。
2.Chinese Football(国足)
Chinese Football是一支于2011年在武汉成立的独立摇滚乐队。这个队名是一个有趣的玩笑,本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全力以赴,体无完肤”的遵旨,称自己是“他们是97一代国足的噪音遗产与97世代独立摇滚的回响余温。”
在无解音乐网的访谈中,徐波解答了队名的由来——他们都喜欢美国乐队American Football。国足2015年推出的同名专辑是一张当之无愧的五星专辑,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风趣而拥有日常性感染力的歌词,不论《守门员》还是《世界悲》《再见米卢》这样的曲目都能在悦耳中让传达的潇洒忧伤正中红心。那不是黏稠而浅薄的滥情,而是一种清爽而真实的少年心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爱情宣言,而是充满细节的故事。就连专辑封面也传达出轻盈的质感,但那绝不是简单或轻松,而是举重若轻地面对自己身边的困境。“迷失在绿茵,迷失在森林从未逃离,找到了谜底找不到意义,怀疑你的球衣哪一个是贝利”,可爱而真诚。
徐波有一个自己的厂牌,名为“珊瑚唱片”,期待他们有更多新动作,月底他们也将得偿夙愿和自己的偶像“American Football”一起演出。简直励志追星故事。
3.yourboyfriendsucks!(你男友係碌葛)
这支乐队来自广州,唱片由广东的地下厂牌“琪琪音像”发行。南方系的乐队拥有非常舒适的氛围,第一次注意到他们是果然是因为队名。专辑中的歌名也呈现出和煦但绝不只是明亮的质地,比如《波兰的首都是上海》这种带点搞怪作风的曲子以及《我想和你去日本》这种口语化的语句都呈现出乐队整体的轻盈氛围。
我在日本的一家唱片店闲逛时还看到了yourboyfriendsucks!的专辑,让人非常惊喜。琪琪音像旗下的乐队有拥有同一种松弛而充满才华的气质,好像信手拈来就是漂亮的调子,那种宛若棉花糖的柔软气质让人爱不释手。最近他们还推出了厦门乐队Cheesemind的新专辑《海湾公园小夜曲》,来自海边的凉风能够舒展干燥内陆的暑气和焦虑。
以上是我完全出自私心的推荐,几个乐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听音乐甚至是比观看电影(电影诞生于电影馆的属性)更为私人和偏见的事情,如果这些推荐能带来有趣的视角就是最开心的事了。在独立音乐的场景里,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厂牌在耕耘自己的音乐脉络,除了这些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赤瞳、美丽唱片、无聊制造。肥脸唱片等等值得关注的厂牌,希望大家能感兴趣呀!
本期互动
评论里留言,来聊一聊你喜欢的乐队?另外,梁文道《噪音》和理想国“摇滚系列”帕蒂·史密斯《时光列车》《只是孩子》、金·戈登《乐队女孩》,均在架可买,对摇滚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
本期封面仍然来自《从早“茫”到晚》(编辑 lobby EG)一书。
转载:请联系后台
商业合作或投稿:rq@imaginis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