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咶(huai2),有文化

huai2(有些地方韵母带有鼻化成分作huain2)这个词很久找不到本字来写。好不容易才从《广韵》找到了这个音近义也近的字,尤其是打普通话拼音huai就能出现这个字,方便使用,所以就用它了。咶,《广韵》去声怪韵音“火怪切”,解释为“鼻息”。《广雅·释诂二》:“咶,息也。”王念孙疏证:“咶……为喘息之息。”
外砂咶(huai2),即外砂话的特殊口音。“咶”(huai2)原来有口音不纯正的意思,潮阳口音也被汕头人叫做“潮阳咶”。但我宁愿把它解释为:“指一个地方的特殊口音。”其实,有特点的东西才是好东西,我们搞方言研究的,碰到口音特殊的方言点,真的是喜出望外,好像寻到了宝一样,立马就盯住它不放了。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澄海方言研究》时就“盯”上它了。外砂话最特殊的是它的声调系统及其变调规律。过去的外砂曾经包括现在汕头市龙湖区的外砂、新溪和澄海区的坝头镇,在澄海话中自成一个口音体系,澄城人谓之“外砂咶”(huai2)。我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作之后,招录到一位籍贯是外砂的硕士研究生陈照儿,便怂恿她做外砂话的声调研究。后来,我又到外砂、新溪人聚居的马来西亚巴生海滨市的吉胆岛和和吉隆坡的适耕庄去拜访和考察过,并对两地的外砂话做了简单的调查,对大马乡村们外砂口音的原汁原味惊叹不已。
吉胆岛上的第三代外砂人谢名光先生(左),一口标准的外砂话,在岛上读过私塾和正规华文学校,识文断字,岛上的对联几乎全是他做的。
口音被称作“咶”者,还有潮阳话,也很有特色。我去年还建议省语委把潮阳话列进广东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研究项目,并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张静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语言学博士、南澳人)负责进行调研。刚好汕头电视台的“潮汕风”栏目马畅小姐找我做有关读书的节目,我就推荐她们去采访张静芬博士和发音合作人、《潮阳俚语》的作者周文广先生,做了一期颇有特色、趣味盎然的潮阳话“潮汕风”节目。
冬至前我又回了趟汕头,这次的目的地又是外砂,但这次不是为了方言调查,也不是为了那里香喷喷的那碗“鹅肉饭”或者“鹅肉面”,而是为了那里出版的一本书——《记住外砂——探索中国乡镇发展史》的首发式。
《记住外砂》是外砂镇委镇政府去年启动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谢镇杰书记亲任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金利明兄是潮汕文化研究的爱好者,因而与我有文墨因缘。今年年初时他告诉我镇里要启动这项文化工程的事,说要收入我跟外砂有关的一篇论文和一篇散文:《外砂话声调及其与澄海话、汕头话的比较研究》(与陈照儿合作)、《适耕庄:马来西亚的又一个“外砂村”》,并请我当顾问。没想到这么快,书就出版了。
外砂过去总被视为一个“海墘农村”,好像很难与文化挂上钩。但其实,外砂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的蓬沙书院始建于1869年(有说1870年的),是当时兴学育才的场所,是汕头市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旧书院,大概是澄海兴建于明代的著名书院——冠山书院面积的三倍。2012年11月,蓬沙书院入选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蓬沙书院的兴建和举办,在这里蔚成读书好学的书香风气。外砂的东溪村,一个小小的滨海乡村而已,其书斋竟然有20多座。
修复中的蓬沙书院
村中流传有一首诗云:
倚南寄傲四时乐,
友竹友兰养花天;
鸣乐两琴挹友月,
耕渔钓月继辋川;
榕荫绿槐梧百尺,
亦云听莺小香山;
蓬东明新可读处,
虫二风月去无边。
这首普通的七言诗其实不普通,因为诗里面镶嵌了东溪村的20多个书斋名,依次是:倚南、寄傲、四时乐、友竹、友兰、养花天、鸣琴、乐琴、挹月、友月、耕渔、钓月、辋川、榕荫、绿槐、梧园、亦云、听莺、小香山、蓬东、明新、风月等。
蓬沙书院门眉上的石印:诗礼传家。源自《论语》孔子教训孔鲤故事,也是“庭训”典故,已成潮人家风。
从《记住外砂》中看到这些资料,就使我想起以前抄录引用过的乾隆版的《潮州府志》中的一段话:“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LLL1],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 《澄海学府拾史》中,录有670名学生的家庭通信地址,其中有100个以上的住处是书斋。书斋名五花八门,如:亦是斋、思省斋、笔香书屋、心耕书屋、一心书屋、敬业书屋、书带轩、陶陶轩、怡怡轩、亦好居、就正居、味馀别墅、红鹅别墅、荫馀别墅、仰止山房、漱玉山房、咏梅花庄、雨花吟馆、艺兰精室、兰室、莲花草堂、蕙碧精舍、一粟小庐、半园、励园、临溪深处、秀冬筱隐……。民国时期,新式学堂逐渐代替了旧式书斋,更多的乡村孩子得到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据《记住外砂》资料载,一个小小的外砂,竟然办有四维、南雄、肇南、大衙、念修、种玉堂、乐育、思平、景峻、民权、竞智、衍德、立德、邻德、养正、崇本等30所学校,真的是乡巷处处闻书香啊!
新中国建立以来,外砂的文化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2所,小学16所,幼儿园21所。2013年在汕头市中率先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
外砂街边手机随拍(2019-12-18下午17:00):勤奋的“红领巾”。
还值得记住的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他们纷纷在家乡捐资兴学,有设立教育基金会的,有设立奖教奖学金的、有设立新校建设或者旧校修缮专项资金的。外砂镇的学校中,带“华侨”“侨”字的中、小学有好几所,如外砂华侨中学、南侨学校、蓬中华侨学校、华埠华侨小学等。在外砂,你看到的比较漂亮的大型建筑群,十有八九就是学校。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真的要感谢对家乡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港澳同胞和海外的乡亲们。
正是读书风气的养成,使外砂这个滨海渔村“江山代有才人出”,如明代曾做过县令、致仕(退休)后回家乡主编第一部《澄海县志》的王天性(1525一1609年)、东溪村晚清的王景仁一家二代七个半秀才、现代的泰国正大集团的谢易初、谢国民父子家族等等。
阅读《记住外砂》之后,我的感想是:文明的蔚然成风,要靠文化来养成。乡镇的振兴,有赖于文化的振兴。一个街道(乡镇),一个县市,如果其文化教育先进了,那里的社会、经济也一定是繁荣昌盛的。所以,外砂才有了蓬砂书院,有了那么多的书斋,有了那么多的学校。
【延伸阅读】
1、冬节年脚边,家家挲甜圆
2、广东广西、广工广财怎么读?
3、村镇的文化自觉与家乡的文事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