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酒红包贺词(红包为“人生礼仪”祝福)

满月酒红包贺词
在我国漫长的风俗史中,红包礼俗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深入人心,连那“破旧立新”的特殊年代里,还见有人或用旧红包封、或用张小红纸片包婚庆礼金、或压岁钱,这情景引起我极大好奇。后来,我渐渐地懂得红包礼俗与人生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传承的历史亦很久远,久远。今天我们追昔寻典,探究红包礼俗的由来和发展,是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压胜钱
要追溯红包礼俗的由来,从浩瀚的典籍中发现其起源可从我国蒙昧年代时的巫术说起。“巫术”简单地说,是人想利用“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法术”。我们的先祖在施行巫术中发明了一种似铸币形式的吉利品和避邪品,仅供佩带和玩赏的“厌胜钱”,据说用它可以起到“驱邪降福”的作用。
▲压胜钱

晋代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元旦(现为春节)前后,时兴“厌胜钱”各相与赠送,谓之“馈岁”。意思是说,在春节前后,官员之间流行互送厌胜钱,彼此可以降福禳灾平安度过一年;到了西汉时,把厌胜钱当作护身符,在除夕夜送给家中的儿孙们,保佑孩子安然无恙地长一岁,具有压岁钱的功能。到了唐宋时,人们开始用流通的货币“小麻钱”当作压岁钱送给晚辈,一直流传到今天,货币压岁钱成为小朋友们的新年礼物。
红包礼俗发展到今天,“红包”这一名词已不是单纯压岁钱的代名词,而大量地出现在人生礼仪的每一“节点”上,运用红包中涵义“迎祥纳福”的理念,祝福人的一生。
弥月之喜
古时,人们十分注重小孩的诞生,把它看作是人生礼仪中的首个生活“节点”。《资治通鉴》第216卷描述杨贵妃生安禄山举行“洗三朝”仪式时,为婴儿沐浴、取名等细节:主人设宴招待宫廷内官员,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纷纷赐衣赠宝,而唐明皇却把“洗儿钱”分别相赠,向贺客道喜。今日因产妇和新生儿产后七日才能出院,所以在民间注重操办满月酒。这时受邀参加宴请的亲朋好友就会送上“弥月之喜”、“花开富贵”、“麒麟送子”红包,礼金不论多少,但是不可不送。有些地方把这份红包看作是给婴儿的见面礼,礼金加倍。

百年好合
在人生礼仪中,办婚庆喜宴是件大事,仪式十分隆重。人们在赠送婚庆红包时,书写贺词也有讲究。传统写法是:送女方的贺礼,称谓“添妆”,红包封上书写“灿妆之敬”;致男方的贺礼,就写“燕尔之敬”,现在的婚庆红包封多数印上“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等祝愿词,只要具上送礼人的辈份或姓名即可。
举办婚礼的当天,几乎每时每刻都能见到红包。比如新娘在出嫁前,母亲为其梳头美容,送给女儿“上头”红包,表示女儿已长大成人欲出嫁成立新的家庭,祝愿新生活幸福美满。
新郎带上一队人马去女方娶亲时,会受到女方家人的“阻挠”,新郎就要送上“开门”、“兄弟”、“姐妹”等红包,经过几个会回的闹喜游戏之后,才被允许进门娶亲。
新郎见到新娘,准备携手上花轿时,新郎要给轿夫们每人一个“移步”红包,而现在城市里多数是兴轿车娶亲,就要给司机“移步”红包,一则感谢他们路途劳累,二则让新娘顺顺当当到夫家。
男女双方决定结婚办喜事之时,双方父母如果有田产、房产、池塘、家养牛、羊等牲口,转送给新人,或者为新家购置大件电子产品,双方家长可用“产业银”红包封装入相关的契约凭证以及发票,送给新人保管。

鸡蛋茶·安床
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人生主要目的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因此生儿育女是每个家庭、家庭最为殷切的期望。“祈子”尤为强烈,是延续香火的一件大事。
“祈子”的欲望是从举行婚礼那刻起就表现出来,新郎将新娘迎娶到夫家时,夫家招待新娘喝第一碗茶,就是水煮蛋,在碗底放上“鸡蛋茶”红包,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在布置洞房时,在床铺、被褥内放上花生、熟鸡蛋、糖果等,别忘了还要放上“安床”红包,让新郎、新娘去寻红包,获取一个惊喜,得到一份祝福。

寿比南山
常言道,人的一生享受“五福”。而五福中“寿为先”。人生只有长寿了,才能多多享受各种福份。因而在人生礼仪中,祝寿过生日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按照俗成约定的说法,四十岁以上的人过生日称的“祝寿”,随之引出“献寿桃、吃寿糕、办寿酒、送春礼”等礼俗活动。
以设酒宴庆贺祝寿的仪式,自隋唐大统一中国之后,便在全国十分盛行。主人设宴做寿,一则是怀念生身父母的恩泽;二则是为了消除灾难邪崇,确保一生平安。他人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红包(图祝寿,却是为了笼络情感,帮助救济老人;祝愿老人平平安安幸福健康。小辈送长辈祝寿红包,是为了表达感恩的心情。
在拜寿仪式上,首先要祭祀神仙和祖先,然后儿孙向寿公(或寿婆)拜祝,寿星要分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红包,叫做“万寿包”或称“百岁包”。现在,拜寿的仪式简化了,时兴在酒店宴请亲戚朋友分吃蛋糕和长寿面,宾主同贺健康长寿。除了长寿红包之外,平时家庭里遇上家人过生日,就会送上“生日快乐”红包,表示对生日的祝贺,对儿孙的茁壮成长充满着喜悦和期待。

红包礼俗的缘由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经过几次重大的“革故维新”的洗礼,大多数繁文缛节的礼俗已被淘汰,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却为数不多,其中红包礼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礼俗活动,其中红包礼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礼俗活动,传承至今,究其缘由有许多因素,不妨试析解读,找出答案。
中华民族自古被称谓礼仪之邦,在民间注重情感上交流,讲究礼尚往来,只要在亲属、宗族、乡村中遇到谁家生子、结婚、祝寿时,就会慷慨馈赠红包。在送、赏红包过程中,形成俗成约定的礼俗活动,体现出“尊尊亲亲”的伦理关系和人际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因而至使红包礼俗三千年来“文脉不断、血脉不衰”。
再则,今天的红包是从古时的厌胜钱衍变而来,所以红包封上祝愿词离不开厌胜钱上常见“宜子保孙”、“驱邪降福”、“去殃除凶”等吉语词等语境。这一特性的存在,也与我们的祖先在悠悠岁月里所处的环境有关,伴随着他们的是天灾人祝,疾病缠身,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所以先人世世代代期盼将后生活能“纳福迎祥”祈求儿孙幸福无忧,夫妻百年好合,老健康长寿,成为“人本性”上的不懈追求和愿望。
三千年过去了,红包礼俗非但没有被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连许多外国朋友亦崇尚、喜欢红包礼俗,羡慕享受送、赏红包中的感觉,纷纷仿效,使红包礼俗在国外一些地区弘扬光大。虽然红色礼俗在今天有所变化、有所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遗风犹存,其父化内涵未变,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生礼仪活动中,找到古俗的“影子”。

参考书目
1、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2、武冈子主编《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王子今著《钱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图·文/包昌善、钟黎星
注:原文发表于2011年12月《大众收藏》第三期

本期编辑:黄振炳
本期执编:王  丰
联系邮箱:ptqsxch@163.com
欢迎藏界同仁踊跃投稿并留言参与!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市普陀区收藏协会的官方微信。协会的宗旨是团结藏界朋友、汇聚藏品资源、普及收藏知识、扩大民藏影响。在《普陀收藏》微信平台,我们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鲜出炉的各类文博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普陀收藏》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微信公众号:普陀收藏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满月酒红包贺词相关文章